從國小教師,歷經新竹市政府教育局、省政府教育廳,教育部社會教育司與終身教育司等要職,擁有豐富教育背景與經驗的羅清水,在政府組織再造後,以獨特的見解與創新的思維,帶領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更多符合時代潮流與青年需求的培育計畫,引領國內青年跨出界限,開拓未來的無限可能。
銜接正規教育 培養青年軟實力
自政府組織改造以來,青年發展署承續了以往青年輔導委員會諸多重要政策,並積極以全新的作為與風貌,展現各項青年計畫持續創新的豐碩成果。「過去青年就業及創業輔導,都是由青輔會負責推動,在組改之後為了讓各項政策的資源更加集中,職訓、創業、就業輔導等相關業務推動工作,就移轉至經濟部、勞動部等行政院部會,青年署則轉型專注於青年軟實力的培養,而所有計畫目標都是提供青年更多學習、體驗及參與的機會,讓青年在參與的過程中,確立自己的生涯目標,涵養個人的競爭力,成為未來社會的菁英人才。」
「銜接學校正規教育,培養青年軟實力,就是青年署未來最重要的工作任務。」由於併入教育部的組織體系,讓青年發展署與廣大的莘莘學子之間,構築起更加緊密的關係。因此,如何提供學生銜接學校正規專業教育與生涯發展的輔導,青年發展署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平臺與靈魂樞紐。
「目前主要的具體作法包括生涯輔導與職場體驗、公共事務與社區關懷以及青年國際接軌能力的培養。」羅清水說,「然而,各項計畫最大的特色與共同特質,就是強調創新思維與作法的導入。」
新思維新元素 引導青年創新
「創新思維是教育部吳思華部長上任以來相當重視的一環,並將今年定位為『教育創新元年』,期待教育部所屬各司處署,都能夠對各項計畫提出創新的作法。」羅清水進一步解釋,所謂的創新作法就是希望透過新夥伴的加入、新元素的投入或者是執行方案的調整,甚至是新計畫的推動以及新輔導模式的運作,為每一個計畫與活動注入改變的能量並創造正向發展的機會。因此,青年發展署今年度規劃的各項青年政策,將會綻放出更多元的面貌;「無論是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青年生涯輔導或是培育青年與國際接軌的能力,都會有一些明顯的改變與創新的作法。以青年生涯輔導工作為例,未來青年署將提高任課老師在青年生涯輔導的角色比重,同時也希望有效整合運用校內的各項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羅清水說,相較於學生輔導中心或是職涯中心,專業課程老師因熟稔青年的職場競爭力與職能需求的輔導,所以較能掌握貼近業界需求,架構輔導的執行細節,因此青年發展署在學生生涯輔導工作上,將提供第一線任課老師更多資源與機會,希望能夠協助學生以多元化的方式學習,探索並了解自己未來職涯所需要的專業職能。
然而,專業老師普遍缺乏輔導技巧或是性向測驗的專業能力,針對這點青年發展署也有相對應的配套措施,「青年署會將這兩個部分緊密結合起來,提供一些教材以及輔導策略給老師們參考,今年編印的《大專校院老師生涯輔導教學參考手冊》、《生涯輔導工作手冊》,就是提供老師及行政人員作為學生生涯規劃的輔導知能的充實。」
除了積極在各項計畫導入創新思維外,青年發展署也致力於提供青年一個展現自我與創意的舞臺,因此承續教育部規劃辦理「高中職創意鐵人競賽」,並適度調整過去採用初賽、複賽、決賽的純競賽模式,「青年署希望能夠將競賽的精神與學生的教育合而為一。因此,特別針對高中職老師辦理研習課程,讓老師了解什麼是創意鐵人競賽、競賽的特質以及要如何導入至教學課程,同時也能夠鼓勵學生踴躍參加,這就是一種新的作為。」
此外,針對鼓勵學生創業的「大專畢業生創業服務計畫U--Start」,羅清水也為它投入全新的創意元素,「由於青年署近年來也積極倡籲社會企業的概念,因此希望透過U-Start創業計畫,讓參與的同學們真實感受到社會企業的理念與作法;社會企業也是行政院目前所推動的重點政策,除了結合現有計畫外,青年署也希望在國、高中階段進行教育扎根,讓學生了解社會企業的真實意涵,並積極鼓勵大學生嘗試參與社會企業的運作,為他們開啟日後進行社會企業創業的契機。」
參與公共事務 關懷社會議題
「創新思維不只希望帶來全新的青年政策,同時也期待青年能夠跳出既有的框架,勇於表現自我特質,主動對身處的環境做出貢獻。」因此鼓勵青年參與公共事務、關心社區以及從事志工服務,也是青年發展署長期持續推動的重點政策之一。
「公共事務的參與大致上可以歸類為政策的參與、社區的參與、還有年輕人能夠實踐理想的志工服務,這三項領域都能讓青年培養出對於整體社會公共事務的關心和參與,而青年署也致力於建置參與的平臺與管道。」羅清水說,「我們都是是從自己身上看到別人的需要,也從別人的需要去體驗自己存在的價值或責任。」他並以去年的「太陽花學運」為例分享,「自從去年學運爆發以來,我們持續看到臺灣青年展現的活力、創意以及行動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肯定與學習的,尤其是網路的運用,政府在公共事務參與的思維上,勢必要做一些調整。」羅清水認為,政府相關部會應積極重視並借鏡青年運用資訊的能力,以往政府在推動青年參與的政策上,過度傾向於制式化的面對面溝通,新媒體網路的參與方式及網路實體整合的模式將會是一種趨勢,這種模式在今年教育部辦理的「青年居住論壇」中,即產生明顯的效果。
「在過去如果要蒐集青年的意見,進行的模式通常是找一群年輕人來開會,但這次『青年居住論壇』完全跳脫過去的思維,採取『網實整合』的方式,讓青年能夠針對青年居住問題,盡情地暢所欲言。」羅清水說,為此青年發展署特別進網路意見的搜集交換,也在facebook成立粉絲團,讓議題在青年彼此間的激烈討論中逐漸發酵,待從國內外搜集足夠的建議後,再透過意見領袖的小型會議討論,並在網路上同步進行直播,邀請青年在網路上共襄盛舉,最後透過集體創作協作平臺,72小時內召集800多位網友、發起200多項議題、累積2300多則的意見回饋,綜整這些意見後,再召開世界咖啡館進行腦力激盪,最後產生的完整報告,將會提供相關部會作為政策制定參考。「這種作法在操作的難度上,一定比以往的閉門會議高出許多,但最後呈現出來的,卻是開上百場會議也達不到的成果。」
「此外,青年署也期待散布各地的志工中心,今年能夠呈現出多元發展的全新格局。」羅清水說,「地方志工中心扮演的將不再是單純招募青年志工的角色,我們希望志工中心能結合各級學校、企業及NGO,作為志工與各單位聯繫的橋樑。另外也期待志工中心能夠成為各級學校辦理志工一般訓練與特殊訓練的後盾,一起成為學校推動學生服務學習或志願服務的夥伴。」
強化國際連結 擴大青年視野
讓青年進行國際體驗學習,將活力展現在與國際事務的接軌上,也是青年發展署長期關注並積極挹注資源的重要政策,「吳部長非常重視青年移動力的培育,所以教育部也致力於青年移動力培育專案計畫的推動,青年署負責的就是其中的國際體驗以及國際參與專案。」
在專案計畫中處處可見許多創新的元素以及精采的活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際事務人才的培育計畫,「青年署希望透過不同階段的培訓方案,讓我國青年對於整個國際事務的參與,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與認知,從初階研習、進階交流到出國實習參訪。其次就是鼓勵國際志工的參與,透過青年實際到海外進行服務工作,擴大視野的同時也吸收不同的人生經驗;最後就是壯遊體驗,讓青年在體驗的過程中能夠進一步了解自己,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方向。」
羅清水說,「過去其他部會所規劃推動的國際接軌計畫,多是透過選拔與經費補助,讓青年前往國際進行參訪交流,其實這種作法很可惜,應該有一些前端的教育接軌方案與計畫,讓青年及早做好完整、充分的準備。」因此,青年發展署從去年開始推動青年國際事務人才培訓計畫,在規劃面即區分為初階研習、進階交流以及選拔菁英出國參訪學習的嚴謹程序,自2000多位同學中遴選出250位同學參加進階研習,最終選拔出31位同學到美國進行2週的研習參訪。
「未來,這項培訓機制將制度化並持續推動,但青年署在規劃海外參訪對象部分,今年也會有些創新,希望能改變過去以參訪海外政界、僑界及商界為主的行程,加強與國際性非政府組織或是國際勞工組織、教科文組織及世界銀行等聯合國外圍機構資源連結的力道,培養長期的夥伴關係,不只有助於我國未來在國際間發聲,同時也能讓相關國際事務的推展更為順利。」
多元探索 適性發展
羅清水認為,臺灣青年普遍擁有十足的活力、創意和勇於嘗試的特質,但卻也有許多青年鎮日沉迷於網路世界,忽略用心經營真實的生活,讓他感到扼腕與不捨,「網路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媒介,因此青年署相當期待年輕人展現自己的特質和能力,運用網路工具盡情揮灑,而青年署所提供的各項活動,都是能夠讓青年們盡展長才的舞臺,希望透過這些正向、有意義的活動,讓青年朋友們找到自己的長處及優勢能力。」
最後,羅清水也勉勵全國青年,「年輕人只要願意並持續參加有意義的活動,一定可以為自己創造出正向的人生觀與快樂積極的生活態度,再透過自己的努力,影響更多人、感動更多人,帶動青年服務社會的風潮,必能實現青年署致力提升青年角色以及投入社會貢獻的目標。」
..青創會訊104年第二季刊載(文/杜炳麟)
其他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