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聖經

讓冰冷的法律條文 實踐出溫暖的人性社會- 專訪連大法律事務所 連世昌律師

「律師這個職業,就是要不斷投入和傾注熱情!」這是連世昌對自己的定位與期許。

 實踐家 投注熱情與心力

1990年代的社會氛圍普遍認為讀商科擁有較高的就業機會,因此從商成為多數人心中對未來發展方向的首選,直到許多法律人漸漸在政治領域嶄露頭角,法律專業才逐漸成為眾多學子心中的嚮往。

 「因為法律很適合自己崇尚正義、不畏權威的個性。」連世昌說,律師所接觸到的案件類型非常多元與寬廣,需要對每個不同的案件有一定程度的理解與認識,「不只是法律條文的認識,而是對該案件的範疇具有實際的第一線接觸,或是對該領域長期的投入。」以勞動法為例,如果單以條文內容判斷或執行法律,充其量只能達到「法匠」的程度,只不過是冰冷地被條文綁架的法律機器,「真正接觸勞動法相關案件時,需要了解的是整體社會的結構與勞工階層的生態狀況,透過社會參與及傾聽勞工心聲,必須用心去投入和感受,才能做出最適當的判定。」

 法律人 用心用專業

 目前臺灣律師市場有限,除了本身土地和人數在需求量的限制外,跟隨臺商向外發展(主要包括中國、越南、中東等地區),也時常因為語言以及對地域環境社會的不熟悉,造成不容易克服的進入障礙,因此提升自身的專業也成為必要的發展趨勢。除了擁有法律上的專業外,擁有第二專業能讓法律更全面與適當的融入生活之中,無論是在金融、醫療、不動產等方向的專業進修,都能夠讓法律專業在專精的領域中達到更全面的發揮。

 「除了朝向特定領域的專業化發展外,跟上時代的趨勢也是身為律師的重要課題。」以商標法為例,除了一般圖像、名稱的商標問題外,隨著網路社會的發展,網域命名也成為一個商標爭奪的新場域。「要跟上時代的腳步,否則能承接的案件只會愈來愈窄,充實自己的專業,並用心感受社會的脈動,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時代脫穎而出。」

 調和者 堅硬法條的軟性操作

「法律並不如大家所想像中的生硬,在每個案件中都會展現出不同的面向,作為一個法律人,必須在不同案件中尋找並加入人性的元素。」

連世昌長期對不動產法規與消費者保護法有深入的接觸與研究,而讓他最有成就感的案件,則是協助消費者對不實的建商提出告訴。該建商一開始選擇忽略消費者的要求,經過長年的努力,連世昌才為消費者爭取到應有的權益,「在這個過程中,法律便轉化成一種實際對消費者的關懷與正義。」連世昌說,除了體現對權益受害者的關懷外,現今法律界也多朝向修復式的司法方向發展,希望以修復關係代替一刀兩斷的判決。上法庭提訴訟並不是大家最樂見的結果,律師要關心的不只是一次案件的調解或解決,而是要為當事人的「生活關係」做全面性的考量,因此多透過從中調解、仲裁等方式,希望在案件解決的同時,也不會損害當事人與對方的關係。

紀錄者 傾聽生命的故事

 「只是講法律條文沒有人會有興趣,也常常讓人聽不懂,但法律最重要功能卻在於讓人使用以保護自己。」連世昌在許多案件處理及教學中,感受到一般民眾與法律之間,無形中總是有條跨不過去的鴻溝,法律似乎成為距離感的同義詞,許多民眾也因為對法律領域的未知,直到事情發生後才開始忙亂尋找救濟。

為了讓一般民眾也能夠對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認識,於是連世昌選擇投入專業寫作,在《律師爸爸保護孩子的28堂法律課》以及即將出版的《生死學分,修了沒?》等著作中,透過實際的案例故事,將複雜的法律條文,轉化成生活化的法律知識,也透過各種情境的歸納,將法律條文軟化,讓讀者可以學習到最貼近生活、真實與實用的法律知識。「一個好的說書人,往往匯集了許多其他人的故事,再透過自己的詮釋,說出一個個動聽的故事。」連世昌以此為目標,藉由深入淺出的法律知識,匯集了生活中見聞的人生百態,也帶出了實用易懂的法律知識。

樂活族 感受生活每個片刻

在律師事務所業務繁忙之際,連世昌也不忘培養並投資自己的興趣,無論是音樂、攝影或運動,他均有涉獵。「整天面對死板的法律條文是一件辛苦的事,所以要懂得在生活中尋找出適合自己的調劑方式,與這些艱澀的法條相處,就更要讓自己成為一個陽光的人。」無論是在律師間透過各種興趣而集結的聚會活動、或是走入校園與學生接觸、透過廣播與聽眾分享經驗,以及貼近中小企業主的法律諮詢與課程教學,連世昌選擇走向群眾、分享專業,透過多元的管道、幽默風趣的口條,賦予法律與人更貼近的溫度。


..青創會訊103年第三季刊載(/黃思敏)